您的位置: 首页 >精彩睢县>休闲旅游>详细内容

女娲及承匡城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31 16:18:23 浏览次数: 字号:[小]   [大]

微信图片_20191231161457.jpg

承匡城是睢县的前身。相传,女娲生于承匡。全国著名历史学家王大有先生在《大中华根脉》一书中著有:“今淮阳有太昊伏羲陵;其西有女娲城(西华城),今河南睢县有承匡城(传为女娲生处)。”的文字记载。据《路史》、《秦州直隶州新志》记载:“女皇氏娲。云姓:一曰女希,太昊氏之女弟,出承匡。”

2009年11月11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对研究女娲诞生于承匡一事非常关注,对河南省政协主席王全书作出重要批示。时任商丘市委书记王保存指示:这是一件大好事,对于宣传商丘,提高商丘知名度很有意义。

相传,燧人生男为伏羲,生女为女娲。燧人(商丘)、伏羲(淮阳)、朱襄(柘城)、女娲(承匡城)都在商丘附近活动。在承匡当地,民间传说有“南有太昊陵,北有苏家岭(承匡附近)”。女娲生于承匡,依据有五:一是在睢县也有许多相关传说,女娲造人、女娲造城和“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故事;二是文献资料记载,商至秦汉时期的作品,甲骨文、金文及《商书》、《周易》、《淮南子》、《山海经》等著作均记载有女娲生承匡与在此活动的业绩;三是族迁名随;四是承匡是女娲建立表木和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象形会意字;五是现存女娲活动遗址,如女娲补天台(冢子)、女娲洞、古城址等。

女娲在承匡创“五色石”,树华表廷木,观测天象,制定了“上元太阳初历”王大有评析:燧人睢邑,女娲承匡。方牙勾股,授时制历。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史前文明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体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对人类的发展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睢县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睢县位于黄淮平原腹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植被丰富,降水适中,十分适于人类生存。早在史前时期,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目前在睢县周龙岗遗址中发现有年代距(5000-7000年)的属于仰韶文化的彩陶陶片;在乔寨遗址中有殷商文化遗存;在犁岗遗址,殷商文化遗存和两周文化遗存及汉代墓葬并存。当地发现的史前古文化遗址主要以河南龙山文化类型为主,如位于蓼堤镇周龙岗村的周龙岗遗址、位于周堂镇乔寨村的乔寨遗址和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的王庄遗址等。河南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古文化,其年代据C-14法测定约为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可以说,睢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周龙岗龙山文化遗址(公元前2800-2300)。位于蓼堤镇南周龙岗村村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地势较四周为高。在坑塘及渠壁上均暴露文化层,厚约两米,上部为殷商文化,下部为龙山文化,存有部分殷商遗物,出土有陶器、石器、骨镞和蚌刀等。此外还采集到比龙山文化更早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陶片。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乔寨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周堂镇西乔寨村南,原为一高出周围地面数米的古代夯筑土台,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其土质与四周黄壤不同,为黑色壤土。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方格纹、蓝纹和绳纹陶片及殷商瓦鬲碎片及陶罐、陶壶、铜镜、五铢钱等汉代陪葬品,空心汉墓砖尤多见。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承匡古城。位于县城西南15公里匡城村西北。据《路史》、《左传》、《战国策》记载,承匡为宋国王城灵都之地。相传东周时,秦康公假借刚即位的周匡王之名在承匡筑城。秦时,将承匡城置为县城,不久因城内低洼积水迁往襄陵(今睢县北湖),城遂废。承匡现存城墙为黄土夯筑而成,最高处10米,城东西宽2华里、南北长15华里,成正方形,面积20平方公里。城墙西南角有一高大土台,当地人称“冢子”,又叫补天台。台上有关帝庙,庙旁植五棵高大柏树,当地老百姓叫它“五柏一所庙”。冢子下有女娲洞,又称45里狼烟洞可通至杞县圉镇(古代圉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