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精彩睢县>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雄鸡报晓”播火者——郭景尧烈士传略(连载九)

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发布时间:2021-10-16 16:17:14 浏览次数: 字号:[小]   [大]

res05_attpic_brief (1).jpg

  九、边区筹粮 捐躯疆场

  1941年,汤恩伯匪部配合原国民党驻军与日寇沆瀣一气,实行南北夹击,向我坚持抗日的豫皖苏边区新四军四师进攻。

  新四军部队天天打仗、夜夜行军,粮食几乎断绝,以煮豆子、蒸红芋干、喝野菜汤充饥,因此在春荒季节为部队筹办粮食已成为地方工作的中心。这时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已成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郭景尧调至该委员会担任边区供给部长,负责粮食筹集的工作。郭景尧受命危难之时,每天在战斗不断的情况下带领着武器低劣的小股部队走东串西为千军万马筹集粮草。一天到晚,自己顾不上吃饭,没时间睡觉,眼熬红了,喊哑了喉咙。但是在永城的荒村僻舍,不断响起他激昂的动员声:“有粮出粮,支持抗战,保卫家乡。”

  1941年2月的一天,他带着工作队和仅有12支破枪的一个保卫排共30人去永城南小孝庄筹集军粮。白天他们分头活动,忙了一天,晚上郭景尧召集部队讲话。准备转移时,由于叛徒告密,当地土顽有二三百人从四面八方而至。当发现敌人时,村庄和部队所在的院子已被包围,郭景尧便立即指挥大家反击。敌人向院内投扔手榴弹,郭景尧头部和手臂几处受伤,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率战士与敌拼杀。战斗十分激烈。敌人久攻不下,就狠毒地点着房子。顿时整个院落起火,不能再存身了,郭景尧同志高呼:“同志们,我们要冲出重围,宁死不当俘虏。”当地土顽都是些乌合之众,虽在敌十倍于我的兵力情况下,战士们仍英勇顽强,趁着天黑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冲到村外。这时,不幸一颗炸子从他左后肩穿过,弹头出口处有小碗口大。郭景尧负伤太重,倒在一个土坑里。附近我军闻讯赶来增援,打退土顽。郭景尧已奄奄一息躺在血泊中,同志们当即把他送往医院抢救。

  郭景尧被送到医院后,危险期刚过不到两天,由于情况紧急,又转移到苗庄他在工作中结识的一个朋友家养伤。住了不到10天时间,发生万楼战斗。新四军四师3个月的反顽斗争已进入最难苦的阶段,医院药物奇缺,还天天转移,他的伤口逐渐恶化。守卫医生只好用紫药水给他擦一擦。当地群众曾送来许多鸡蛋、猪肉、活鸡等,豫皖苏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吴芝圃等领导同志也不断派人送来一些药品和滋补剂。

  对于这段往事,郭景尧的长子郭建华回忆说:“父亲负伤后,我到父亲身边护理他,行不离担架,住不离床边。二月天还冷,无论白天晚上我都会把烧热的砖头裹上破布或干草为父亲暖脚,尽心尽孝,希望父亲身体早点好起来。那时候,国民党反动派不好好抗日,一心跟我们搞摩擦,我们被迫经常转移。我们从前方医院转移到后方医院,从苗庄几经转移到万楼东一带住下。4月7日万楼战斗打响,接到医院紧急通知,要求担架大队下午集中随部队转移,就这样背来抬去加上当时医院缺医少药,父亲的伤口一直没能愈合。4月8日上午,伤口再次大出血,看护班长陈江和主任跑步来抢救。我父亲说我不行了,别浪费药了,省下来给其他同志用,给我拿安眠药吃就行了。看到父亲这样危重的情况,我急哭了。父亲说我没出息,不懂事,革命流血牺牲是常有的,要坚强些,哭有啥用。”

  第一次大出血过去了,当转移到浍河姜沿村时又一次大出血。经百般抢救无效,这位大革命时期的党员与我们永别了,时年38岁。 (未完待续)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

robo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