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就历史丰碑的红色热土
睢县是一方洒满英雄鲜血的热土。
大革命时期,睢县是中国共产党在豫东地区开展活动较早的县份之一。1923年,睢县人姜朗山在上海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为数不多的中共早期党员之一。1925年秋,共产党员、著名农民运动领导人肖人鹄以广州国民政府特派员的身份,来到尚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睢县开展革命活动,并和睢县的共产党员郭景尧(在杞县读中学时入党)取得联系,很快发展了睢县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1926年春,肖、郭在睢杞边界睢县一侧的郭河村建立了睢县第一个中共支部。肖人鹄等人在县西部、南部地区积极开展农民运动,举办农民夜校、读书会,并进一步组织起农民协会。当年五月,睢县民间结社红枪会会众发起攻打驻睢军阀部队营长牛朋的大暴动,由于缺乏正确领导和精心组织,暴动在军阀部队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但这一事件显示了睢县人民不甘受压迫的决心和力量,也引起了中共党组织的重视。一些村的红枪会被改造成农民自卫团,成了农民协会所属的武装组织。到1926年下半年,睢县的农民自卫团总数达3000多人。当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派于秀民来睢工作,此时全县的共产党员已发展到40多人,共建立起5个党支部和8个党的工作点。1927年3月,中共睢县委员会在李康河村宣告成立,于秀民为书记。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了反对军阀统治、废除苛捐杂税的口号。不久,武汉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所向披靡,豫东一带的军阀部队闻风丧胆,革命形势空前高涨。豫东地区的中共领导机关决定在各县发起武装暴动,以策应北伐进军。中共睢县县委按照上级指示,把农民自卫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别动队睢县支队”,于1927年5月26日举行起义。驻守县城的军阀部队闻讯弃城逃走,农民军兵不血刃占领县城,成立“睢县治安委员会”作为临时革命政权,开明绅士杜如珩被推举为委员会主任,共产党员于秀民、苗泽生、马集勋等人作为重要成员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治安委员会”成立后,迅速安定了全县的局势,并采取了一系列革命行动,如处决了北洋军阀政府任命的临时县知事马振淇和平时欺压人民的劣绅、县衙班役等10余人;查抄了一些劣绅的家产;释放了被无辜拘押的百姓;发布告示取消苛捐杂税,豁免农民积欠的田赋等等,受到全县人民的热烈欢迎。但十余天后,新投降北伐军的原北洋军阀军队某师开进睢县,迫令农民武装退出县城,“睢县治安委员会”宣告解散。不久,河南省当局开始反共,下令取缔工农运动,并通缉马集勋等睢县著名共产党员。党的活动被迫中止。大革命虽然失败,但中国共产党在睢县播下的革命火种并未熄灭。1930年,从上海返回家乡的姜朗山在老家县城西刘庄村办起平民学校,并以此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当年秋,杞县的共产党员吴芝圃来到睢县和姜取得了联系,重建了中共睢县县委,苗泽生为县委书记。县委在白色恐怖中艰难地开展活动,到1932年,由于县委负责人苗泽生、姜朗山二人在开封被捕,党组织再次遭到破坏。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睢县中心县委于1938年1月成立,统一领导睢县、宁陵、柘城、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党的工作,书记张辑五。中心县委利用睢县国民党当局“抗敌后援委员会”的合法名义,在县城黉学大成殿开办了抗日青年训练班,为抗日游击战争培养了一批骨干。5月下旬,睢县沦陷在即,中心县委决定把自己掌握的武装建立为抗日游击队。5月31日,日寇陷睢,县委遂率领这支队伍撤至睢杞(县)太(康)边,和来自杞县的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会合,成立了“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后来,“第三支队”编入由彭雪枫将军率领的新四军游击支队,成为威震敌胆的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身。在中共领导下,睢(县)杞(县)太(康)抗日游击区得到巩固和发展。抗日武装斗争冲破敌伪顽的封锁围攻,开展得如火如荼。睢县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牺牲是巨大的。1939年夏秋,仅在游击区中心长岗村一带,被日伪屠杀的抗日志士、抗日军人家属就有50余人。但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但没有被吓倒、被消灭,反而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愈战愈勇,不断壮大。到1944年夏,日伪设在睢县境内的大多数据点都被拔除,敌人被迫龟缩在县城周围,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控制了全县2/3以上的土地。一度被敌伪吹嘘为“强化治安模范县”的睢县,变成了埋葬侵略者的坟墓。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睢县抗日联合政府在县西南部的闫庄村宣告成立,抗日游击区转变为较为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原来的敌占区也被开辟为游击区。在根据地和游击区,中共党组织普遍建立起来,仅长岗区就有30个党的支部,党员总数达200多人。
解放战争时期,睢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1947年2月,县城再度被解放,国民党睢县残余政权逃亡到陇海铁路以北地区,睢县全境基本上为中共领导的民主政府所控制。1948年6、7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粟裕将军的指挥下,在睢县、杞县地区对国民党军队发起了一场运动歼灭战,史称“睢杞战役”。睢杞战役的主战场在睢县境内的西陵、蓼堤至董店、帝丘店一线。参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有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所属的10个纵队,20万人,国民党军队直接参战的有邱清泉、区寿年、黄伯韬3个兵团12个整编师等计25万余人。战役自6月27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下达进攻区寿年兵团的作战命令起,至7月6日晚解放军主动撤离战场止,历时十昼夜。此役解放军共歼灭区寿年兵团大部、黄伯韬兵团和邱清泉兵团各一部共近5万人,生擒国民党军兵团司令中将区寿年和七十五师师长中将沈澄年于睢县龙王店村(今睢县蓼堤镇罗阳村),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睢杞战役的胜利严重地削弱了国民党军队在中原战场的有生力量,使战场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华东战局造成了更加有利的形势。毛泽东在《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一文中,对豫东(睢杞)战役作了高度评价,指出:“由于四个月内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各个战场英勇作战的结果,而特别是南线的睢杞战役、济南战役,北线的锦州、长春、辽西、沈阳战役的结果”,“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样,就使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睢杞战役是粟裕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体现,是将军军事生涯的恢宏手笔。粟裕称豫东战役为他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复杂、最剧烈、最艰苦的战役之一”,将其主要经验归纳为四条:不囿于原定目标、原定计划,审时度势,临机应变;出其不意,攻敌不备;善于制造和捕捉战机,在运动中歼敌;以攻为退,安全转移。
战役期间,中共睢县县委、睢县民主政府发动全县人民大力支援前线。共出动支前民工5760人,大车200多辆,担架1440余副。民工们冒着酷暑和生命危险,从火线向后方转移伤员。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增援,睢县民工还配合部队,掀翻陇海铁路路轨数十华里。全县各区都建立起临时兵站,筹措物资支援解放军,其中仅供给华东野战军各部的粮食就有518500斤。粟裕将军心系老区人民,心系无数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1984年2月5日,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在一起,其中就包括淮海战役主战场徐州和睢杞战役的主战场睢县。如今,将军的骨灰永远在睢县这片革命的热土上茁壮着百花的烂漫,松柏的长青。(粟裕将军像、豫东战役历史图片)
题江海风云
●粟裕
武装斗争廿余年,转战频繁几万千。
英雄业绩烈士血,可歌可泣壮诗篇。
吾辈不能忘过去,创业艰辛忆先贤。
江海风云汇青史,激励人民永向前。
在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期间,睢县人民掀起了支援前线的高潮。全县出动的支前太平大车达5410辆,累计运送军用物资达206万公斤,其中包括粮食35万公斤,蔬菜17万公斤,柴草34万公斤,猪肉1.18万公斤,棉布1.87万尺,单、棉军鞋1.33万双等。先后出动的支前民工达98210人次,担架1250副。睢县广大民工不辞劳苦,不避严寒,在通往战场的大路小径上,克服种种困难,把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为淮海大战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中,至今仍陈列着一辆来自睢县长岗的“支前英雄大车”。
在革命战争年代里,睢县人民不屈不挠,与内外敌人进行了长期的英勇斗争。他们不但把自己的优秀儿女送进人民军队,还在家乡组织起民兵武装,配合正规军打击敌人。抗日战争时期,睢县青年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八路军和新四军。在著名的新四军游击队(后为新四军第四师)、睢杞太独立团、水东(新黄河以东)独立团、冀鲁豫军区三十团等抗日武装中,睢县籍战士占有很大比例。解放战争时期,睢县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参加解放军热潮。如1949年3月,在半个月的时间里,睢县入伍的新兵即达2500人。作为革命老区,睢县为革命队伍输送了大批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睢县籍干部遍布全国各条战线,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青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有1000多名睢县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名永远载入了中国革命史册。(睢杞战役纪念馆、纪念碑、无名烈士墓)
先烈已去,后者追怀;英气长存,薪火相传。睢县人民在这片先烈洒满鲜血的热土上,继续开拓先烈未竟的事业,谱写着和平时代睢县经济振兴与社会和谐的崭新篇章。阵阵松涛告诉粟裕将军:一场经济腾飞的睢杞战役正在举行。(睢杞战役胜利六十周年图片资料)在革命英烈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各项富民政策 的引导下,睢县历届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艰苦创业,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新成就,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